「上帝打開我的眼睛看見,其實這個世代,不是說沒有父母才是孤兒,很多有照顧者的孩子內心,也像孤兒一樣……」在此契機下,李芃萱創辦了「蒙式角落」親子事工,以「傳福音」為主,以「親子空間」為輔,參與者過半都是「非基督徒」。 在教會的蒙式親子角落,預備0-3歲蒙特梭利環境來接待親子,父母可帶著孩子去探索,不侷限孩子的發展;在當中,除有實作任務外,還有繪本及兒歌時間,最重要的是有為家庭禱告的時光。 蒙式親子角就像是福音預工,有時候,一個孩子走進來信主,就帶領整個家庭歸主,許多未信家庭因此走進教會,家長透過陪伴禱告而受洗歸主,也有慕道友老師因此認識神。 在這被聖靈充滿的親子空間中,有各樣的神蹟奇事發生! 上帝放在心中的聲音:「讓全台親子關係都能經歷親密感」 2017年,李芃萱創辦「蒙式角落」親子事工,起因是在生了第二個孩子後,士林靈糧堂的一位姊妹憑著上帝給的感動,與她分享孤兒之父-喬治·慕勒的自傳;加上生了老三、老四後,李芃萱與孩子一起參與親子空間,發現透過這樣設計好的環境,有專業親子指導員引導,自己在很多層面上都得著許多幫助。 特別,每個孩子的個性皆很不同,透過旁人以第三者姿態予以引導,許多事情隨之豁然開朗,而能逐漸理解孩子每個行為背後的原因。而老師也稱讚李芃萱與孩子的互動,充滿甜蜜與樂趣! 此時,上帝彷彿在她心中放下一個聲音:「妳願不願意讓全台灣的親子都有這樣(甜蜜)的感受?」 李芃萱在心中回應著:「我要!我要!」 無父的世代,需要專注陪伴 若干年後,李芃萱來到利河伯使徒中心,這裡有很多空間,牧師邀約她是否願意投入共學?於是,在禱告中,一件一件事就這樣成就了! 首先,除了得到免費空間,更以遠低於市場的價格,買到昂貴的「蒙特梭利」教具,且還獲得贊助者的資助;她相信,這是上帝在開路,鼓勵自己繼續投身這樣的服事。 「上帝打開我的眼睛看見,其實這個世代,不是說沒有父母才是孤兒,很多有照顧者的孩子內心,也像孤兒一樣……」 當孩子發現大人沒有百分百地對自己關注與關心,也會影響他們的情緒;在通訊發達的時代,許多親子關係其實相當冷漠。因此,在這處親子空間裡,常會鼓勵家長不要拿出手機,可由老師來協助拍照。 一個半小時中,透過家長與孩子「專注的相處」,讓許多孩子的情況改善很多。例如:不再情緒化表達,而是更有耐心、正向地表達自己,也不會害怕分離焦慮。 以福音為主,蒙式為輔 引導父母不設限孩子發展 團隊積極進行跨教會合作,「蒙式角落」親子事工以「傳福音」為主、「蒙特梭利」為輔,參與者過半都是非基督徒。 親子空間總監黃淑玲老師分享,「蒙特梭利教育」源自於義大利的教育家-蒙特梭利女士,早期是為幫助特殊兒童,發想教育與目標,在蒙特梭利女士的教育中,很重視孩子內在發展的需要,成人要預備好的環境,勿侷限孩子成長過程,透過引導方式來進行教育。 在教會的蒙式親子角落,預備0-3歲蒙特梭利環境來接待親子,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去探索,這些任務他們稱為「工作」,工作內容包含:手眼協調、環境照顧、自我照顧、食物製備、語言、感官教具等等,從中引導孩子透過實際雙手學習,貼近日常生活的體驗,豐富孩子敏感期的探索與發展。 此教育方式與聖經理念相合的是,引導父母讓孩子自由探索,讓孩子不被成人所侷限,由此可恢復上帝原本創造的樣子,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神獨一無二的創造,都有自己的喜好與特質。 家庭祝福禱告時間,許多家長的心被神觸摸 除了上述蒙式親子工作時間外,還有繪本音樂時間,由專業培訓的指導員來分享聖經繪本,或兒童品格相關繪本,並有唱兒歌、詩歌時間,最後則是為每個家庭祝福禱告的時光,讓孩子在兒歌中自然的禱告,值得一提的是,幾乎沒有家長會拒絕祝福禱告,甚至在當中被神觸摸。 團隊以聯合國推動永續發展目標(SDGS)引導0-3歲的孩子,藉著淺顯易懂的繪本,使用孩子了解的語言來分享,更認識珍惜資源、愛惜環境,或性別議題。 一個孩子走進教會信主,領整個家庭歸主 目前,與蒙式角落合作的教會分點共有16間,包括:利河伯使徒中心、內湖行道會、iM行動教會、淡江教會、八里基督長老教會、大直基督長老教會、北大基督長老教會、蘆洲成功基督長老教會、南勢角榮耀堂、懷寧街浸信會、法國號靈糧堂及南崁分堂、聖谷行道會、竹南靈糧堂、桃園靈糧堂、台中興起教會,中南部其他教會分點則陸續培訓拓展中。 蒙式角落透過「福音陪跑員」與全台教會合作,由合作教會推派3-6位基督徒同工,以線上和實作課程,協助教會培訓團隊,將實作經驗帶回教會。 原本擔心少子化時代,是否開不起來?但其實,正是因為少子化,使每個家長更重視孩子。透過這樣的親子事工,很多家庭有機會走進教會,有時候,一個孩子走進來信主,會帶領整個家庭歸主!蒙式親子角落實然成為了福音平台,就像是福音預工,使走進來的家長,有機會參加家庭小組、長青小組等團契。 翻轉主日學人數 內湖行道會-內湖蒙式角落,是團隊第一個合作的教會。主責張桂枝老師分享,透過蒙式角落外展福音事工,吸引許多還未信主的家庭走進教會,因而有機會為這些家庭禱告,領受從神而來屬天的祝褔。 平日的接待,讓原本乏人問津的兒童主日學,從每周1.2位孩子,倍增至40人次,更進一步貼近家庭需要,連結教會事工推動幸福教養課程、媽媽團契等。 許多接觸蒙式角落的家庭,因著經歷神的愛,陸續受洗信主。 其中,一名具專業背景的母親,非常沮喪為何無法帶好孩子,由於壓力頗大,在親子空間體驗到一半時,她去到外面崩潰大哭。當時,指導員陪伴這位母親,接住了她的情緒,傾聽、陪伴對方無助的心,用禱告予以安慰、鼓勵。 母親重新調整了眼光,修復與孩子的互動關係,在教會找回親子所失去的愛,現在全家穩定在教會主日! 媽媽聽見詩歌流下眼淚,後穩定教會聚會 iM行動教會-iM蒙式角落,憑著神所帶領的信心,在疫情期間開課,蔡佩芳師母分享經歷疫情後的復興,透過蒙式角落親子空間,陸續接觸多個非基督徒家庭走進教會,甚至原本只選擇線上主日的家庭,都願加入實體聚會,邀請未信主的母親們加入媽媽小組。 蒙式角落關心聽損兒家庭,為其提供公益名額,使更多特殊兒家庭得到實質育兒支持。曾有一位聽損兒的媽媽聽到詩歌,唱著「愛是永不止息」,當場掉下眼淚,在還沒禱告前,她就被神觸摸,聖經話語安慰了育兒挫折。許多媽媽都是因此親子空間,而穩定在教會,並決志信主。 安慰育兒焦慮,尋回失喪小羊 南勢角榮耀堂-榮耀蒙式角落更將「蒙式角落」計畫,納入植堂初期的社區外展策略。羅淑樺師母及其指導員來自3間不同教會,教會之間不是競爭關係,而是合一投入3個時段的蒙式空間陪伴;甚至,陳文彬牧師特地學習拼豆課程,承接大齡幼兒,搭配「寶寶手語」課程,同步開啟第4個時段的親子事工。 曾有一個孩子無法適應環境,在親子空間進行活動時滿場跑,課後,媽媽因為孩子的失控而哭了,當中透過陪伴、禱告,幫助她重新找回育兒信心;且原本離開教會、流浪多年的她,因而回到教會,進而開啟「媽咪加油站」計畫,與蒙式親子進一步交流。 羅淑樺確信,「雖然我們剛開始微小,但神給我們的話是:微小的終必成為大群。」 上千個家庭接觸福音,慕道友老師也歸主 黃淑玲總結,2023年共有8000人參與蒙式角落,並且接受祝福禱告,盼望透過該事工,可幫助到每個有需要的家庭。歡迎全台教會、偏鄉教會,都能經歷蒙式角落的復興祝福! 團隊幾乎都是基督徒,彼此以禱告扶持,也有慕道友老師因浸泡在神的同在中,見證上帝的美好,因而受洗歸主。 團隊以神的愛和眼光來接待每個家庭,在親子空間活動開始之前,會一一為孩子與家長提名禱告,讓親子空間是被聖靈充滿的空間,許多家庭走進來,心就安穩了,透過美好接待,讓這些家庭有機會認識背後這位奇妙豐富的神! 新聞來源:基督教今日報
Category Archives: 最新消息
在少子化、不婚不生日漸成為顯學的社會趨勢下,社會育兒友善的匱乏,讓父母的育兒處境更是艱辛,如何提升親職效能的教養方式也成為一大課題。 然而,根據《2022台灣基督教會普查報告》指出,全台教會5年來流失一半的兒童聚會人數,經過2021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爆發,從2017年的10萬3,158人掉至2022年的5萬4,293人,更遑論過往較少耕耘的學齡前0至3歲嬰幼兒族群。 儘管這是最壞的時代,也是最好的時代。當年「三級警戒」遠距聚會的沉寂,距今已3年,兒少事工的社區大門是否已面露曙光,結合教養效能迎來轉機? 蒙式角落3年擴大共13處 台灣COH希望角落教育協會成立 第六屆師資培訓結業 5月15日,以0至3歲嬰幼兒為主的親子事工—「蒙式角落」(Corner of Hope)親子空間計畫「第六屆授證典禮」,假利河伯使徒中心會堂圓滿落幕。即將進入合作教會分點親子空間的第六班、第七班COH親子指導員們,接受為期3個月的線上培訓與現場實體觀摩後,一字排開站在授證禮台上,準備承接眼前籃子裡象徵天父所創造每位獨特的孩子的「寶貝蛋」,如同細心呵護每位來到蒙式角落的寶貝。 在「台灣COH希望角落教育協會」創辦人暨理事長李芃萱頒發證書後,由利河伯使徒中心主任牧師王宏宜祝福指導員及其團隊,在台灣各地角落綻放美好的花朵及果實,成為拯救家庭的關鍵事工。 「蒙式角落」親子空間計畫2017年於利河伯使徒中心啟動,更在今年2月29日正式成立「台灣COH希望角落教育協會」,如今挺過新冠疫情風暴,短短3年的時間共在全台13間教會分點遍地開花,並陸續拓展中,上帝帶領的榮景超乎所求所想。 蒙式角落的起心動念 挺過疫情低潮 成為跨教會公益事工 2017年,正當身為四名孩子母親的協會創辦人李芃萱,帶著孩子進到充滿愛的粉紅泡泡氛圍的蒙特梭利親子空間,彷彿聽到神對她說:「妳願不願意讓妳跟妳的小孩之間『愛的流動』,叫全台灣的親子都有機會品嚐到?」單純回應的心,讓「蒙式角落」親子空間計畫於焉誕生。 李芃萱深知育兒的辛勞困境,在維持生計的同時,不僅要顧及孩子身心靈健全的成長,也需要從親職壓力中得著釋放與安息。因此,在利河伯使徒中心主任牧師王宏宜與師母周潔明和同工們的支持下,「蒙式角落」親子事工的呼召及異象得以順利開展。 正如福音乃白白得來、免費的救恩本質,在少子化追求優質教養所費不貲的氛圍下,蒙式角落反其道而行,創辦之初便以較少的經濟負擔體驗精心設計的環境為目標,高CP值的幼兒體驗,在親子間口耳相傳引發轟動,每每開放報名造成名額搶佔秒殺。 雖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,「蒙式角落」一度遇到危機,但在疫情後親子參加需求不減反增。原有的蒙式角落從既有的親子空間、體適能培育,如今分齡也更為細緻完善,並開辦藝術空間。團隊陸續接獲教會拓展分點的意願,並與兒福機構合作,使家庭失能的孩子們,從小有機會接觸充滿愛的粉紅泡泡氛圍,從靈裡扎下愛的根基,期許日後成長為社會祥和秩序的一份子。 因此,通過疫情嚴峻的考驗,「蒙式角落」正式成為跨教會的「COH親子公益空間」。 培訓訪視教學團隊建立 體適能分齡培育更完善 AI潮流下增藝術手作體驗 而因著疫情帶給「蒙式角落」的祝福,還不只如此。「蒙式角落」因而蓄積能量整備團隊,擴展線上培訓人員及訪視評鑑人員,並於「松山區利河伯親子空間」設立現場教學指導員,協助培訓學員在分齡的「蒙式親子空間」(Montessori Family Space)現場觀摩實習,期許適齡的照顧學習更臻完善。 蒙式角落的基礎體驗,提供親子們一同探索手眼協調、感官探索、環境照顧、生活自理、食物製備、閱讀角、藝術創作等不同學習領域的蒙特梭利教具,完成訓練生活技能的工作操作,藉此學習獨立並建立自信心,親子們能在充滿粉紅泡泡的精心時刻中感受愛的流動,並透過簡單且不刻意的禱告及正向的育兒經驗交流關懷,將天父永恆的愛落實在親子互動當中,讓家長從疲累的育兒教養初期得著支持與釋放,讓孩子們進而擁有快樂成長的良善心靈。 其次,藉由「寶寶體適能」(Baby Gym)的分齡培育,幫助嬰幼兒在中、英雙語的團體運動環境中,陪伴孩子按照發展階段培養動作技能,循序漸進建立秩序感和專注力。 最新發展的「親子藝術空間」(Art Space),盼銜接孩子們3歲入學幼兒園後,親子們也能回到蒙式角落培養專注力及藝術美感以富足心靈,藉由手作的感官溫度,透過手作刻劃為實體的物品,深化親子間的情感連結。在AI發展狂潮、3C產品充斥的現在,培養孩子們「動手做」的精神與發展刻不容緩。 協助教會連結社區 雲彩般見證 翻轉兒主人數 值得獻上感恩的是,2023一整年的年度裡,造訪松山區親子公益空間的親子數已超過8000組次。目前與蒙式角落合作的教會分點共有13間,包括:利河伯使徒中心、內湖行道會、iM行動教會、淡江教會、八里長老教會、大直長老教會、北大長老教會、蘆洲成功長老教會、南勢角榮耀堂、懷寧街浸信會、法國號靈糧堂及南崁分堂、竹南靈糧堂,其他教會分點則陸續培訓拓展中。 其中,更有成立僅短短2年的教會分點,觸及竟超過千組親子。也有小教會分點,原本沒有穩定的親子聚會,卻因為蒙式角落而開啟親子事工。許多分點正如雲彩般的見證,寫下自己的翻轉故事。 「我們看見我們教會的危機!」北大長老教會彭潔恩牧師看到三峽年輕家庭人口增加,面對教會老年化,亟需創新作為替教會注入新活力。2年前北大團隊為啟動蒙式角落事工,破釜沉舟募款重新打造主日學空間為蒙特梭利空間,除週間對社區親子開放,主日學也以蒙式進行,最多竟意外吸引16名孩子參加,使兒主人數翻倍。 而去年才剛成立「榮耀蒙式角落」的行道會南勢角榮耀堂,更將「蒙式角落」計劃納入植堂初期的社區外展策略。師母羅淑樺及其指導員皆來自3間不同的教會,在此合一投入3個時段的蒙式空間陪伴;甚至牧師陳文彬也特地學習拼豆課程,承接大齡幼兒,同時搭配小寶親子參與「寶寶手語」課程,同步開啟第4個時段的親子事工。教會因而接觸流浪的小羊帶著全家回到屬靈的家中,進而開啟「媽咪加油站」計畫與蒙式親子進一步交流。羅淑樺確信,「雖然我們剛開始微小,但神給我們的話是:微小的終必成為大群。」 已有150年歷史的八里長老教會,則是結合自有的幼兒共學品牌,決心投入蒙式角落計畫。教會出動滿額6位同工接受培訓,不僅收回原本租賃給髮廊的空間,眾教會弟兄姊妹齊心奉獻、共同打掃整修,建立了戶外空間共2層樓的蒙式角落空間——「樂樂寶貝蒙式角落」,更將蒙式工作融入主日學教具。甚至為推廣蒙式角落事工,藉園遊會、蒙式角落開設感恩禮拜,以及各項節期活動等,讓弟兄姊妹們全體動員及體驗、向教會內部傳遞異象,進而向外口耳宣傳。陳怡帆師母深信,蒙式角落是能跨足幼兒、中青世代及長者等各年齡階層的一項事工,乃福音禾場上撒種裝備的極大化利器。 儘管空間有限,大直長老教會仍善用教會禱告室空間,每週體驗時段搬運教具櫃及器材,清消佈置場地,結束後再恢復禱告室場地。吳昭誼牧師分享,即使空間僅能接待4對親子,教會除了至少4名指導員同工、也有長者擔任義工,大直團隊因而發現,如此給予每對親子提供高品質且寶貴的陪伴時光,身為母親的指導員坦言在育兒教養經驗上的軟弱交流,成為來訪的媽媽們如釋重負的出口,該空間甚至讓媽媽們成為幼兒話題交流的育兒夥伴,成了出乎意料的收穫。 需眾教會同工 盼口耳相傳 呼召有使命的教會共襄盛舉 「台灣COH希望角落教育協會」致力與眾教會合作打造,針對學齡前嬰幼兒的親子育兒空間事工。因此,蒙式角落「公益空間親子指導員培訓老師」黃淑玲表示,教會除了協助場地,成為社區親子空間外,也需推派至少3名熱愛嬰幼兒靈魂、有負擔陪伴親職的師培人員,其中至少一名以牧者傳道同工為佳,俾利以家庭發展為異象的教會團隊長遠推動事工。 「當我們不教,就是給別人教!」台灣COH希望角落教育協會創辦人李芃萱盼望,上帝興起更多的基督徒及教會,將嬰幼兒教育的責任承擔起來,藉蒙式角落成為新手父母育兒初期最佳的領航員。利河伯使徒中心主任牧師王宏宜也認為,要搶救家庭與孩童回到神國度的愛裡,蒙式角落擁有極佳的DNA成功模式與培訓協助,正為教會提供跨出社區親子事工大門適切的第一步。 如今事工推展7年而成立協會之際,協會期待再下一個7年,有更多的教會能共襄盛舉。創辦人李芃萱呼籲,如此美好的生命造就事工,盼透過教會間「以口傳口、以耳傳耳」,興起更多有共同異象及熱情的教會,一起藉由在更多地方建立充滿愛的「蒙式角落」,以合神心意的方式,恢復、建立與醫治親子教養關係,讓基督之愛深入每一個家庭,轉化台灣社會。 【「蒙式角落」親子空間事工小檔案】 ●協會名稱:台灣COH希望角落教育協會 ●創辦人:李芃萱 ●事工網站:https://www.cornerofhope.org/ ●事工成立時間:2017年 ●培訓中心地址:台北市松山區東興路28號B1 ●培訓中心電話:(02)2747-7717 ●培訓中心開放時間:10:00~16:00(週一公休) ●服務項目:蒙式親子空間、寶寶體適能、親子藝術空間 ●合作據點:松山、內湖、中正區、信義區、淡江、八里、大直、三峽、北大、蘆洲、中和、桃園、苗栗,如有異動以官網為主。 […]
在台灣少子化的浪潮中,育兒焦慮卻日益加劇。深夜時分,當孩子們終於入睡,許多父母會在寂靜中反思:我真的是個好父母嗎?護理師出身、有四個孩子的李芃萱(Ivy),深知這份掙扎。她將蒙特梭利教育與基督信仰結合,創辦了「蒙式角落」—— 一個讓疲憊父母可以喘息、與孩子重新連結的溫暖空間。 「教養孩童,使他走當行的道,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。」— 箴言 22:6 蒙式角落(Corner of Hope)是跨教會的公益親子空間,從 2017 年最初的一個據點,到如今遍布全台 17 間教會、培訓百餘位引導員,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環境,讓親子在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中自然互動。 創辦人 Ivy 本身是具有護理背景的全職媽媽,育有四個孩子。她的創業故事完美詮釋了聖經家庭智慧的實踐。她深信蒙特梭利教育能讓「小小孩自由發展,在受尊重的教育環境中成長」。 在創辦蒙式角落之前,她也曾是個無助疲累的母親。在教會「媽媽小組」的聚會中,Ivy 深刻體會到現代家庭面臨的獨特挑戰,每週一次的團契聚會,對這些疲憊的母親來說格外珍貴。然而現實的困擾是:「小小孩常常都跑來跑去,我們沒有辦法很專心分享,或者有時候小孩突然有高需求,我們就要去照顧他們。」 深知這些育兒者的需求:「媽媽都很辛苦,一個禮拜能夠見一次面,跟媽媽團契很重要,跟媽媽心靈上的支持很重要。」但如何讓媽媽們能夠專心分享,同時讓孩子也有適當的活動,成了她創業的起點。 蒙式角落的誕生:愛與專業的結合 在無數個思考和禱告後,Ivy 決定將實踐在四個孩子身上的蒙特梭利教育與基督信仰結合,創辦了「蒙式角落」。這不僅是一個教育空間,更是為疲憊的父母們預備的喘息之所。 從一開始在教會地下室「最邊間的教室」啟動五、六組親子聚會,到現在全台有 17 個合作點,她利用教會的餘裕空間,實踐聖經中「互相扶持」的美好見證。每個據點都成為社區中的溫暖燈塔,為年輕家庭提供實質的支持與陪伴。 Ivy 的目標是在 2027 年,在創辦十週年時,能實現各縣市都至少有一處蒙式角落,這個事工已跨越了宗派的界限 —— 從靈糧堂到浸信會,從行道會到長老會,不同背景的教會因著對孩子和家庭的愛而聚集在一起。 蒙式角落的引導員,每一位都帶著愛孩子、愛家庭的心來服事。李芃萱深刻體認到:「這些年輕的家庭很重要,對教會來講很重要,對台灣來講更重要,因為他們如果沒有家的概念,就不會想結婚、生小孩。」 「我們不只是在教孩子,更是在陪伴整個家庭成長。」李芃萱深信,當教會成為家庭的後盾,當社群成為彼此的支撐,現代父母就不再需要獨自承擔育兒的重擔。正如聖經所說:「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,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。」(傳道書 4:9) 在〈申命記第六章〉中,古代以色列社會中的信仰教育是在緊密的社群網絡中進行的,然而在現代社會,都市化的生活型態和鄰里關係的疏離,往往讓許多家庭感到孤單無援。像蒙式角落這樣的空間,不僅提供了教育資源,更重要的是重建了信仰社群,讓人們在彼此支持中實踐聖經的家庭智慧。 在「工作」中發現成長的鑰匙 在蒙式角落,一個具指標性的教具之一是「喝水工作」。蒙特梭利教育理念是將每一個教具操作都稱為「工作」,透過「不斷的重複練習、犯錯,然後知道整個結果,孩子會訓練自己獲得成就感,就會更專心。」最重要的是,當小孩專心的時候,爸爸媽媽就可以輕鬆了! 李芃萱特別強調使用真實材料的重要性:「譬如說玻璃水杯、玻璃水壺,都是特殊設計過的強化玻璃。」 「玻璃杯比較重,讓小孩子拿起來時能感受到重量,他就會小心地拿。」孩子透過真實的重量感受,學會謹慎與專注。「即使真的不小心掉落,強化玻璃會碎成較大的塊狀,便於清理且相對安全。」這時一旁的家長和引導員就能立即進行機會教育,讓孩子在受保護的環境中理解行為與後果的關聯。 「教導智者,他就更有智慧;指教義人,他就更有見識。」– 箴言 9:9 蒙式角落也針對藝術美育、永續食育安排不同的成長課程,在這裡,父母不再焦慮於「教育」孩子,而是學會「陪伴」孩子;孩子們也在充滿愛的氛圍中,展現出他們本有的美好特質。 福音的自然流淌 「孩子不是未完成的大人,他們是神完美創造的個體,」李芃萱深信每個孩子都有神賜予的獨特恩賜,「我們的責任不是改變他們,而是引導他們發現自己的潛能。」 福音在蒙式角落中潛移默化地傳遞:透過精心挑選的教具、聖經故事繪本,以及每個小朋友名牌背後的經文,讓家長自然地接觸到神的話語。這裡不是強迫性的傳福音,而是以溫暖歡迎的態度,在節慶活動中邀請家庭參與教會生活。 蒙式角落經常聚集了資深教會會友,也有喜愛親近教會活動的慕道者。環境的溫馨和引導員的用心,讓育兒旅程更有力量與希望。 當他們看到自閉症孩子開始回應,語言遲緩的孩子開始表達,疲憊的父母重新找到力量,一瞬間就明白了 —— 這不僅僅是一個教育事工,更是神愛的彰顯。 正如以賽亞書 40 章 29、31 節:「疲乏的,他賜能力;軟弱的,他加力量… 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。」在蒙式角落,這應許每天都在親子互動中成為美好現實。 […]
蒙式親子角落就像「福音預工」,有時候一個孩子走進來信主,就帶領整個家庭歸主、未信家長在陪伴禱告下走入教會、慕道友老師在配搭過程認識神,甚至有流浪的基督徒家庭因此重返教會…… 21日上午,「2025蒙式角落指導員授證典禮」見證,神透過教會服事家庭、轉化下一代,教會各代表分享成立蒙式角落的過程,經歷上帝超自然供應;服事過程有自閉症、語言遲緩的孩子得醫治,也有背負重擔的母親在禱告中流下眼淚,在這被聖靈充滿的親子空間中,有各樣神蹟奇事發生! 「孩子不是未完成的大人,他有自我建構的能力,我們要做的就是保護他們的發展。」秉持蒙式教育精神,團隊讓孩子從小就能經歷愛和喜樂,透過探索發展出自信和獨立性,相信將重燃這世代對家庭與婚姻的盼望。 被聖靈充滿的親子空間 「蒙式角落」是一個結合教育、關懷與福音的親子事工,以「傳福音」為主、「蒙特梭利」為輔,近年來在全台各地教會推展,幫助孩子在愛中成長,讓家庭有機會接觸基督信仰。 目前,全台已有17間教會成為蒙式角落據點,積極投入在地家庭陪伴與牧養工作。 在教會的蒙式親子角落,預備0-3歲蒙特梭利環境來接待親子,父母可帶著孩子去探索生命,不侷限孩子的發展;當中除有實作任務,並有繪本及兒歌時間,最重要的是有為家庭禱告的時光。 蒙式親子角落就像「福音預工」,有時候一個孩子走進來信主,就帶領整個家庭歸主、未信家長在陪伴和禱告下走入教會、慕道友老師於配搭過程認識神,甚至有流浪的基督徒家庭因此重返教會……在這被聖靈充滿的親子空間,有各樣神蹟奇事發生! 最重要的是給孩子「愛」和「喜樂」 「2025蒙式角落指導員授證典禮」,首先邀請長期與其合作的IM行動教會松慕強牧師分享。 孩子需要的東西很簡單,就是「喜樂」和「愛」。「我在母親的愛找到上帝的愛!」松慕強從自身生命經歷談起,從母親留下來的線索,經歷到小時聽見的主,那無窮無盡的愛。 他認為,我們能給孩子最重要的就是上帝滿滿的愛,以及喜樂的環境,因為「愛」可以帶出安全感和自信,而喜樂的心乃是良藥,從神而來的喜樂會帶出真正的力量。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,松慕強發現,耶穌的童年幾乎未被聖經記載;在與神的對話中,他看見「耶穌的童年」是被保護的——30歲以前的耶穌,並未行任何神蹟,單單是一個快樂的孩子。 我們的父,祂希望我們快樂,我們來到地上就是為了來愛祂,因此,讓你我也保護孩子的童年,是浸泡在愛與喜樂中。 孩子不是未完成的大人,他們擁有自我建構能力 接著,蒙式角落親子事工團隊藉戲劇表演展現出「蒙式教育」精神:「孩子的專注力」不是「教導」來的,而是「保護」來的,家長要學習勿過度介入,尊重孩子的意願,並詢問「是否需要幫助」,以神的眼光來欣賞孩子,因為孩子透過動作,大腦會很好的發展;鼓勵大人,放手讓孩子去探索,其「自信」和「獨立性」都會增加。 「孩子不是未完成的大人,他有自我建構的能力,我們要做的就是保護他們發展。」 課程也許會被遺忘,但愛的互動不會 「蒙式角落」親子事工理事長李芃萱最初因著上帝的感動,盼望讓全台灣親子都能擁有「甜蜜」關係,在利河伯使徒中心的牧者支持及神的供應下,「蒙式角落」親子事工於焉展開。 她回憶,當自己還是年輕媽媽時,主日聚會為照顧孩子,總是筋疲力盡、難以投入,心中不禁盼望,若教會中能有一個親子空間,不只是讓孩子玩耍,還能讓「照顧者」帶著孩子在裡頭互動,且是一個被理解、被引導的學習環境;教會也因此能陪伴有小小孩的家庭。 她感謝教會間彼此合作、交流與分享,目前從南到北,有17間教會願意嘗試投入。 「對於小小孩來說,愛與陪伴是最重要的投資。」李芃萱說,課程細節也許會被遺忘,但那份愛的互動不會;在教會開啟親子空間,等於向親子家庭打開一扇門,讓愛和信仰散發在整個親子空間,對教會與社區都是很有意義的祝福! 上帝巧妙安排,接手百萬裝潢空間 此次完成培訓、成功啟動公益親子空間的引導員們,分別來自聖谷行道會、基督教懷寧浸信會、竹南靈糧堂、桃園靈糧堂,各團隊代表上台分享「建造教會親子空間」的心路歷程。 聖谷行道會吳宜臻姊妹分享,聖谷行道會禱告了20多年,終於建立新會堂,教會異象是在安坑地區關懷全人、帶來轉化。開啟蒙式角落事工後,見證到孩子的生命改變。例如,有個孩子處在對水的敏感期,總愛四處裝滿水,過程中水常常灑滿地,後經引導員不斷調整教具,孩子開始改變,發展出對其他事物的好奇。 今年復活節,團隊領蒙式角落的五對親子一起野餐,有家長因此進入教會小組、幸福小組,讓教會團隊深受激勵和建造。 基督教懷寧浸信會陳嬿伊姊妹分享,教會因老舊建築以致無法裝電梯,只能改建四樓育嬰室成為蒙式角落,成員每日當作「健身」般上下樓梯清洗教具。感謝上帝恩典,教會隔壁一樓原被其他單位租走,因股東不合,還沒開業就解約。因此,教會接續租下這處,接手了原先百萬裝潢,成為新的蒙式親子空間! 服事親子的過程,有位語言遲緩孩子時常鬧情緒,常需在外面躺半小時後才能進去教室,如今孩子情緒越發穩定,語言進步變得飛快!有媽媽表示,自己有幫孩子報名其他才藝班,但唯獨在蒙式角落,孩子情緒最為穩定。 […]
▍服務緣起與推展 少子化社會中,孩子雖物質富足,卻可能缺乏心靈滋養,受錯誤價值觀影響。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自1999年成立,以「讓每個孩子都被優質陪伴」為使命,透過生命教育課程、志工團隊,進入校園陪伴學童24年,累積服務超過177萬名孩子。 我們相信故事不僅傳遞知識,更能陪伴孩子成長。彩虹愛家將服務擴展至社區與公園,推出青草地故事繪,讓生命教育跨越校園,成為家庭成長的後花園。這項服務幫助家長與孩子建立更親密的關係,培養孩子的自信與生命力,讓他們在未來更加堅定前行。 自2025年3月起,彩虹愛家協會與COH密切合作,開放家庭參與「青草地故事繪」。歡迎掃描LINE群組,查詢空間開放時間與交通資訊,一同感受生命教育的美好陪伴! 青草地故事繪LINE群組:請按此或掃Qrcode 彩虹愛家網站:https://www.rainbowkids.org.tw/
誠摯感謝您蒞臨「蒙式角落」的授證觀禮與交流時光,因著您的參與,讓這場聚會充滿愛與連結,也讓我們更堅定前行的信念。 願主親自紀念每一位付出的同工,賜下從祂而來的喜樂與力量,使我們在服事中力上加力、恩上加恩! 一起走在愛與使命的道路上,蒙式角落感恩有您同行❤️🙏❤️